BAJA2018观赛小记,从车检谈起
BAJA2018观赛小记,从车检谈起
昨天的文章里我提到了部分裁判对拖车吊耳的过分解读造成众多车队把本来符合规则的部件切下来,按照裁判的意图做出更改,裁判在赛前交流过程中还特意强调这一点,今天车检的做法是两种设计可以并存。
我今天下午才到赛场,到赛场后一直在维修区的入口处待着,然后就看到一台车子推进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学生提起切割机上去就要切车架,我赶紧上去问什么情况,边上一个学生回答道车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头顶侧面和主环之间的加强连接杆件超出了防火墙的范围,需要切掉。而我一直认为这一加强杆件对整个车架来说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特别是在车身翻滚的时候对车手头部的保护,中国汽联对标准防滚架的规则上对这一位置的加强管件有明确要求,不知道到了这位裁判这里怎么就不能通过了。我和场上的一些指导老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都认为这一加强管对车架结构非常必要,否则大家普遍追求整车减重的时候为何不直接取消。
红线圈出的管件需要切掉才能通过车检
裁判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其对规则理解不到位,或者是对赛车防滚架专业知识的缺乏,我这样说并无不尊重裁判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在裁判自己不确定是否符合规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一起讨论下,然后做出决定,而不是这样看似随意的下结论。
今年的车检和前面三年相比都是严格的,我非常赞成车检严格的做法,因为每年参赛的车队水平不同,对规则的学习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并且还有设计,预算,加工等限制而在赛车制作过程中进行各种有意无意的妥协,有些可能就偏离了规则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车检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比赛的公正性。认真按照规则做车的车队可以很轻松的过车检,那些有意无意妥协的车队就要在现场弥补之前的过失。随意放水的车检不会帮到车队,只会让车队更有底气的质问我们去年这样做直接过车检,为什么今年不能过,如果去年一样严格按照规则车检,今年就不会有车队这样质问,如果去年一样严格按照规则车检,今年的车检无论是裁判还是车队都要轻松很多,因为车队为了能更顺利通过车检在做车过程中肯定会按照规则设计加工,而不是存在侥幸心理有意的是做不符合规则的设计。
但是做到这一点好像会很难,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大家都需要遵守规则,车队需要遵守规则,裁判需要遵守规则,大赛组委会也需要遵守规则。而实际的情况是车队在按照自己的理解遵守规则,只有在车检不合格的时候才知道规则的重要性;裁判在按照自己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稍微发挥一下,有时候规则并不重要,自己的发挥更重要;大赛组委会或者是个别领导根本就没把规则当回事,无论规则怎么写都不及领导一句话。
比赛手册上有关于营地安排的要求,但是实际的营地布置和手册的要求完全两样,因为领导乐意现在的安排,负责营地划分的人员可以就地解职。规则B车检一位裁判检查比较仔细,很多赛车排队进场,领导直接点名换人,然后车检速度就快很多,这些时候我没有看见比赛规则的存在。
我不是坚持规则一成不变的执行,而是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肯定可以适当变通,或者规则不合理,那就应该先调整规则,然后大家还是按照规则来玩。现实是在很多人眼里规则变成了摆设,规则的效力完全比不上领导或者裁判的一句话,这其实是挺让人沮丧的一件事。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巴哈比赛还在起步阶段,裁判的专业素养还有规则,运行的模式都待完善。今年的比赛增加了一项内容是答辩前几的车队需要进行二次公开答辩,这其实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如果能进一步借鉴美国,每支车队的设计报告除了给成绩之外再附上裁判的一些点评建议会对车队更有价值。因为裁判专业积累较多,而且见多识广,车队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裁判可能看了也想一吐为快,这时候的反馈比单纯的分数更有建设意义。
我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的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因为只是国内比赛大家环境一样,没有感觉太大区别,规则不重要,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车参赛,但是每年去国外参赛的车队如果也是按照这种做法做车去参赛恐怕会水土不服的。
遵守规则不仅是车队的事也是裁判和组委会的责任,其实如果大家都能严格按照规则来做,我的理解就是大家都去美国参赛了,只是赛道略有差异而已,因为大家都一样的按照规则车检,比赛。
纸上谈兵,仅供参考。